于是在李叔协助下,张光仅用三天就备齐行李衣物,随时可以出发。
不过在启程前往神都之前,还需拜会本地县令,办理相关文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此次武举的准考证。
尽管武则天希望天下勇士皆来应试,以壮大声势证明其正统性,但武举毕竟是朝廷举办的考试,并非人人都可参加。
因此要求所有考生必须在户籍地办理“准考证”,以证明自己身家清白、无犯罪记录,是良善子弟。
此外,为完成首轮筛选,各地县令需先行组织一次初试。
初试内容简单,仅有两项考核。
其一,应试者需双手各举五十斤石锁,连续完成十次。唐代一斤略重于今日,但合计不过百余斤,对习武之人而言并非难事。
此关仅为初步筛选,若连此标准亦无法达到,便不必耗费钱财前往神都徒惹人笑。
其二,需具备识字能力。不要求文采出众,但须掌握基础读写。
此项并非有意为难武者。既是国家选拔将领,若目不识丁,不如安心从士卒做起。况且此时能习武之人,家境多半殷实,纵未延请塾师专授,至少也读过几年私塾。但凡资质尚可,略经启蒙便足以应对。
对此二项要求,张光自是成竹在胸。
前身虽文墨有限,但张光终究受过现代高等教育,更遍 ** 史典籍。莫说基础读写,即便考核兵法谋略亦毫无惧色。
当然,考虑到繁体字与毛笔书写的差异,他仍需抽空多加练习。
这些皆非难事,唯有一事令他颇感意外——本地县令竟是狄仁杰?未料竟能如此早地与狄阁老相逢,且是以正当名目前往拜会。
整理行装后的次日午后,张光便前往拜谒狄阁老。
因办理武举初试凭证之故,仅候不足半个时辰即得面见县令。(初试首项考核在他踏入县衙时即已完成——若此项皆无法通过,本也无须面见县令。)
"草民张光,拜见明府!"觐见县令时,张光当即认出这位断案如神的狄公,故未行跪拜大礼,仅躬身作揖。
狄阁老对此不以为忤,反即刻命人看座。
见狄公如此平易近人,张光亦不推辞,坦然落座。
"张光,安邦张光,好名讳。不知张光可出身军旅世家?"狄公的 ** 惯再度发作,逮着机会便要展露其推演之能。
“回禀大人,草民的祖父在武德年间曾追随李卫公,征战南北二十载,略有微功,后官至果校尉(正七品上,尚可之位)。家父亦因祖上余荫,得授御侮校尉(从八品上,微不足道之职),算不上什么军门世家。”初次拜见狄公,张光无意提及父兄战死沙场之事,免显凄楚。
“张光此言不妥,皆为报效国家,岂能因官阶不高而自轻?”
狄公并未因张家未出将军而轻视,反觉即便只至校尉,也称得上军旅门第。
“多谢大人指点,草民明白了。”
张光自不多言,更觉狄公确是良臣,仅凭不摆官威这一点,已胜却古今多少官吏!
随后寒暄数句,狄公便开始考较张光的学识……
说实话,若换作寻常县令,断不会如狄公这般亲自出面,更不会特意考问那些武夫腹中才学几许。
朝廷只要求查验武人是否识字,此等小事尽可交由师爷属吏代劳。
然狄公乃当世名臣,即便心知此次武举不过陛下颜面之事,并非真心为军中选拔才俊,也未曾敷衍,反欲做得更为周全。
无论皇帝举办武举的初衷如何,从结果来看,这件事对朝廷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都有益处。因此,他决定亲自出马,期望在晚年为国家选拔一两位优秀的将领。
起初,经过几日的考核,狄胖胖对在彭泽县发现人才已不抱希望。然而张光的出现,让他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终于遇见一位具备良将潜力的年轻人。

狄胖胖看重张光,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他体格强健,一眼便知是员猛将;其二,他气质出众,不像之前那些或莽撞或胆怯的武人。张光不仅威武不屈,而且举止有礼、沉稳从容、对答如流,显然受过良好教育。
这甚至让狄胖胖感受到几分儒将风范。
毕竟,读书人与不读书者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正是张光穿越前十余年的苦读,才让狄胖胖对他评价如此之高。
“张光,你读过哪些书?”
“回大人,草民曾读《论语》《史记》《三国志》,以及《孙子兵法》《三略》《六韬》等兵书。不过大多只是泛读,略知大意,未能背诵。”
张光的前身其实并未认真研读这些典籍,最多启蒙时学过《论语》识字,连《孙子兵法》都未曾细读。尽管家中藏有祖父辛苦搜集的书籍,前身却无心深入。
实际上,张光自己也读不进文言原著——内容过于晦涩。他读的是后世的白话译本,虽然篇幅更长,却更易理解,因此才敢自称读过这些书。
“嗯,不错。那你有什么见解?”
即便再欣赏张光,狄胖胖也不会轻易采信。
“见解不敢当,但多年读兵书,确实有些心得。”
虽然无法背诵原文,但凭借超越时代千年的军事理念与知识,张光足以应对这场问答。
更何况,狄胖胖虽以断案如神闻名,领兵作战的能力却较为平常。
如此一来,张光当真靠着纸上谈兵,竟把狄大人给说动了。
“张光实乃难得之才!若得你为将,必能保我大周江山稳固!”
狄大人这般称赞,并非没有缘由。如今朝中确实良将稀缺。
自武则天登基以来,为巩固帝位,诛杀了不少高宗时期的军中老将。随后又派遣诸多武家子弟,乃至她的宠臣去执掌兵权,致使军队战力大不如前,对外征战屡尝败绩。
甚至曾几度遭遇十余万人规模的大败。若非国内局势尚稳,根基未被动摇,只怕武周早已危在旦夕。
正因如此,狄阁老才会为国事忧心,对张光这般具有将帅潜质的后生格外看重。
“大人实在过奖,草民不过空谈些兵书理论罢了。”
“张光何必过谦,”狄大人开怀笑道,“不过你所言极是,确不可只尚空谈。但你如今正值年少,若能沉心在军中磨炼十数载,来日必成一代名将!”
“那草民便谢过大人期许!”
其实张光并无心领兵征战,只想与狄大人结交,日后寻机随侍左右。但狄大人身边岂会留无用之人?故而他才设法展露才能,以求获得赏识。
“张光,老夫最后问你一事,不知你书 ** 底如何?”
“这个……实不相瞒,草民虽能写字,但字迹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张光面露窘色。
“哈哈,张光真是爽直!不过无妨,平日多加练习便是。不求笔精墨妙,只要工整清楚便足矣。”狄大人说得在理,既是武将,能写得端正、少涂改便足够。
如此又闲谈片刻后,狄大人便为张光签发了应试凭证。
凭着这张文书,张光便可前往神都参加武举考试了……
当夜,狄大人考核完所有武举应试者后,便下值回府。
回府后他并未歇息,而是径直步入书房,研墨铺纸,开始写信。
他打算给神都的张柬之写一封信,请对方对张光稍加关照。并非要为张光走什么门路,只愿他能获得公平比试的机会,不至于被权贵暗中操纵,不明不白地落榜……
张光对狄胖胖写信一事毫不知情。
回家之后,他只想着好好歇一晚,次日便动身前往神都。
一夜平静。第二天一早,张光去向嫂子辞行。
他哥哥几年前与父亲一同战死,但生前已经成家,也有了孩子。
张光与嫂子关系并不融洽,倒不是为了家产,主要矛盾在于侄子的教育。前身希望侄子习武,嫂子却想让儿子学文,将来走科举之路。
后来在李叔的调解下,前身作了让步,不再过问侄子的教育问题。
但经过这一番争执,前身与嫂子便渐渐疏远了。
这次毕竟要出远门,家中还需嫂子照应,临行前还是得去说一声……
与嫂子告别没花多少时间。既然关系本就平淡,也不必多作客套。
张光又去看了看不满十岁的小侄子,临走前还与李叔谈了一会儿,这才正式启程前往神都。
此行他只带了一个随从,名叫李大牛,是李叔的大儿子。
大牛人如其名,长得像牛一般壮实。
他从小与张光一起练武,天赋也不寻常,在没有过度苦练的情况下,已经达到了三流高手的水平,外家功夫算是练到了极致。
但大牛从小不爱读书,脑子也不太灵光,至今识不了几个字,可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若非如此,张光本打算带他一同参加这次武举。
张光也曾想教大牛先天功,助他练出内力,进阶二流高手。
可考虑到大牛的理解能力,先天功对他来说太过深奥,恐怕很难学会。
可惜没有更低阶的内功心法,比如《全真心法》——以大牛的悟性,或许全真心法才更适合他。
不过,这也不算大问题。等张光抽时间把先天功简化一下,应该就能让大牛在内功修炼上先打个基础。
而且,以后张光肯定还会有新的手下,还不止一个。面对蛇灵和铁手团这样强大又凶残的组织,他必须找到更多得力帮手。
到时候,张光就能用简化后的内功心法,培养出一批二流高手来……
因为时间充裕,盘缠也带得足,张光带着大牛一路走走停停,看了不少风景,也尝了不少地方小吃。
这一路还算太平,没遇到什么拦路抢劫,也没有什么英雄救美的奇遇。
大概是因为各地官员都知道皇上很重视这次武举,怕考生出事影响考试,所以都加强了治安,生怕出岔子丢了官,甚至丢了性命。
这样一来,别说劫匪早就被清剿了,连街上的混混都被看得死死的。
不过这样也好,张光本来也不是爱惹事的人……
走了一个多月,张光终于到了神都洛阳。
不得不说,神都洛阳确实宏伟壮观,丝毫不比后世的北京差。
虽然在这个世界里,武则天好像是因为袁天罡制造的洛河神迹,才从长安迁都过来的。
但在张光看来,那不过是个借口,一个让世人信服的迁都理由罢了。
从更深层来说,李唐起家靠的是关陇集团,李家自己也是其中一员,长安正处于关陇集团的势力范围内。即便这些年来关陇集团势力不如从前,但在长安仍有不小的影响。
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大周的统治,尽可能消除李唐的影响力,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神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关中的粮食产量已经不太够了。
关中经过上千年开发,潜力已尽,加上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渐渐贫瘠,不如从前肥沃。再加上近百年的太平,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关中的粮食已经渐渐不够百姓吃了。
例如十几年前,关中遭遇天灾引发 ** ,竟使得高宗命太子留守长安监国,自己则带着文武百官及其家眷、宫中多数人员以及护卫军队,一同前往神都洛阳解决用粮问题。
更令人震惊的是,由于行程仓促,随行人员中竟有人在途中饿死。



![[千山暮雪情]小说后续在线免费阅读_[秦慕雪微微]最新章节在线阅读-胡子阅读](https://image-cdn.iyykj.cn/2408/073bb20d0613c57ebb9701ba99f3f5c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