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芝芝从小的记忆中,王桂香就是吃身体上的苦的巨人,从不听过她喊苦喊累。但却吃不得一点点精神上的苦,亲戚的半句唾沫,在她身上就像一座山。
中国人历来重视取名,名字代表了父母甚至一个家族对孩子的期待。她想,她爸是不是也是对她妈这种“精神之累”心有余悸,所以给自己取名芝芝,跟芝麻一样,体积小就不受力。
她小时候就问她妈,为什么给自己取名“芝芝”,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王桂香会说:“你爸爸取得,他说人都喜欢做大,希望你跟芝麻一样渺小就行了”。
周芝芝对她爸爸没什么印象,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就因为一场事故去世了。但是她听见自己名字的由来时,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让爸爸失望。
因为她小学之时,就暗中发誓,一定要做整个村里面子最大、说话声最响的那个人。
她看见村支书说话,就算是村子里最泼的妇女,也得含笑点头。而她妈妈开口,从来没有人附和,大家就像没听见一样。做妈妈扩音器,是她成长的底色,也是她向上的动力。只是她太会伪装了,把倔强埋在心里,永远一副人畜无害招人疼的小脸,笑眯眯跟人打招呼,村里人看见只会说:“这孩子真是懂事”。
村里人对她这样的小孩也不设防,经常当她面就说东家长西家短,还有不少编排她妈妈的黄谣,寡妇门前是非多。她装作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回到自己房间,才会把握紧的小手松开,心中默默记下那几个的名字。
别的小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之时,她已经在地里给舅舅家干活,生怕被亲戚说吃闲饭,自己给妈妈抹黑。表哥表妹在玩闹之时,她已经抢着干家务,干完家务就回到房间里看书,不敢用太多电,用被子蒙着台灯,躲在被窝里看书。吃饭的时候,筷子从来不在一个菜里超过三次,青春期到来之后,别的少年脸上爬满了青春痘,而她的脸还是那样白皙,同桌捏着她的脸,好奇问:“芝芝,你皮肤真好,是用了什么护肤品吗?”
周芝芝看着同桌琳琅满目的护肤品,都够自己一个月的饭前,脸上还是保持微笑,说:“没用什么呀,大概是遗传吧”。其实,只是因为缺少油水,荤腥都吃的少,哪里来得痘痘。她的例假三个月来一次,没有告诉妈妈,她怕妈妈掏不出去医院看病的钱反而为难。她妈已经够被生活为难得够多了。再说,三个月才来一次例假,还少了买卫生巾钱的烦恼。
她对自己长不长痘痘,发型是什么样,多久来一次月经,身体发育怎么样,都不关心。她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因为她知道,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是自己这辈子唯一翻身的机会。
学业晋升这一条通道是狭窄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周芝芝在这条路上,却披荆斩棘,一路朝前,因为她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尊严只能靠成绩获得,高分是她唯一的护身符。她最怕跟人比吃比穿,最喜欢的是跟人比成绩,学习对她而言,无需任何激励,自驱力就很足。
周芝芝这样的同学,在一些同学眼里,是讨人厌的,在她终于登上全校第一的宝座时,第二名见到她,讽刺地说了句:“你除了考了个第一,还有什么比得上我?”
这个第二名,就是县里最大家具城老板的女儿刘西亚。刘西亚不仅学习好,而且长得漂亮,会弹钢琴,穿的衣服都是她不认识的品牌,但是却是全校女生模仿的对象。
周芝芝抿抿嘴,没办法反驳,她除了第一名,其他确实比不上。但是,她认为,这些“其他”,跟刘西亚本人无关,是她那个老板爸爸给予的。而她这个第一名,却是凭借自己扎扎实实取得的。
她应该比刘西亚更优秀。
但是,身边其他人却不这样认为。刘西亚的话被一传十,十传百,刘西亚的暗恋者、身边的狗腿子们,都阴阳怪气的称呼她叫“第一名”,“第一名”成为她的绰号。
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偏心,当老师担心她被这样的绰号伤害的时候,她却对老师说:“他们妒忌我,才会攻击我,我不仅这次要拿第一名,下次还要拿第一名”。
于是,她再也没有考过第二名。
也许是她想要向上的那颗心太强了,生活哪怕如同沙粒,也只能将她打磨得日渐如珍珠一样光泽亮丽。当收到985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的自信达到了顶峰。她只记得那天下午的阳光璀璨夺目,眼睛仿佛都难睁开,眼前看什么,都仿佛带着一层金色的光芒。她仰头看着天空,仿佛能感到地球的自传,而自己是立于这天地之间,无所不能的人。
直到考上了大学,身边的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大家都是各自学校里的“第一名”,学习成绩和“第一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学里,评价的标准开始多元化,老师和同学不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一个人的外貌、才艺、财富凸显出重要性,周芝芝还记得一个学姐跟她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哪怕你能喝酒,也是你的优势”。
周芝芝在这里,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她天天捧着本书看,但是其实内心很烦乱、很彷徨,除了看书,她也不知道还能干嘛;但是“伪装”已经成了她寄人篱下的生存本能,所以即使彷徨,在外人看来,她依旧是气定神闲的文艺女青年。
鬼使神差的,她想起了刘西亚那句话“你除了考了个第一,还有什么比得上我?”如果刘西亚考上这里,她会做些什么?她开始回忆刘西亚在高中时候的行为,然后模仿她,她开始参加一些艺术社团,积极竞选学生会,不再像高中时期一样孤傲,独来独往。
名校对学生的隐私保护都是很好的,对一些贫困生的补贴,都是私下偷偷打在饭卡里。周芝芝心知肚明,并且暗暗庆幸,因为寝室夜谈,室友问她爸妈干嘛的时候,她脱口而出:“我爸是做生意的”。
人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她给了自己一个虚假的身份,却收获了真实的自信。
但是,自从戴上“刘西亚”的面具开始,她就不敢以真实的周芝芝这个“乡土”身份来示人。面对“助学贷款”“助学金”这些需要填写家庭信息,和证明材料的机会时,因为害怕自己的谎言和“身份”被发现,她都会推辞,让给其他同学。然后开始翘课出去做家教,用来挣生活费和维持“体面”的费用,买口红、衣服和化妆品等“撑门面”的钱,比吃饭花的钱还多,她宿舍的架子上,书越来越少,化妆品越来越多,占满了格子。伴随着到手的毕业证,还有一大笔“校园贷”的费用。
顶着“刘西亚面具”获得的认可和机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大概也是“乡土周芝芝”本身就不配的。
把她从代课老师推向培训机构的,除了妈妈的病,还有各种贷款的还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