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至战时止,在日本陆军里始终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日军的参谋。无论是在皇姑屯、九一八、一二八、七七、诺门坎等事件还是日本国内的兵变政变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家伙们的身影,甚至在各大战场上这些参谋们也都有“出色”的表演,这些参谋为什么这么牛
要说起来,那帮家伙们还真是有点“牛”的资本的,因为在日本陆军的参谋是清一水地来自“陆大”,而这个“陆大”又是世界上“最牛”的军事院校当然,这个“牛”不是指它的历史和规模,而是指它的入学条件之苛刻和毕业生人数之少。
日本“陆大”从1883年开办到1945年被麦克阿瑟废止,64年间总共毕业了60期3485名学生,前12期中最多的一届毕业生是17名第8、10、12期,最少的只有7名3期,平均每期不到13名,受甲午战争的影响,第13至17期的毕业生人数提高到了40余人,从日俄战争时起又提高到了5、60人也有超过70人的,其中35期72人,37期72人,54期73人,从七七事变之后,“陆大”的毕业生人数又急剧上升,56、57、58三期都在百人左右,而59期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最高的199人康德“皇帝”的御弟溥杰就是那一期毕业的,他是唯一从“陆大”毕业的中国人,当然他是被保送进去的。而国民党主办的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至1929年5月仅6年就毕业了6期一万多学生。这么对比一下,人家能不牛吗
毕业生少就意味着入学的门槛高,“陆大”的门槛的确很高,要进“陆大”按正常的程序来说得先考进“陆军幼年学校”当然“陆大”里也有不是“陆幼”出身的,因为“陆士”的招收对象并不仅限于“陆幼”生,但以“陆幼”生为正宗,原因是陆军认为在社会上接受过自由教育的人不可能靠,因为当时日本只实行六年制普及教育,读完“完小”后再升学就得交学费和食宿费了“完小”在日本当时叫“寻常小学”,引入中国后被称为“完全小学”,以区别那些“不完全的”四年制初等小学,这对一些中下层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可“陆幼”是管吃管住免学费的,并且当时的军人在日本是非常吃香的一个职业,毕竟历史上的日本基本就是一个以武立国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军人要不吃香才怪呢,而“陆幼”又是军人快速晋升的必由之路,所以“陆幼”成了当时小学生的心驰神往之地。当时日本的小学毕业生中每年大约有五六十万男性,而能考入“陆幼”的只有数千人,可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比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
顺便说一下,其实这个“陆幼”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应该叫做“陆军少年学校”,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中,入学者的年龄为地方“陆幼”13岁、中央“陆幼”14岁;地方“陆幼”的学制是三年,中央“陆幼”的学制是两年,现在网站上发的日本老照片中那些穿着军装军训的少年就是“陆幼”的学生。可小日本就是不好好学人说话,非得把“少年”叫做“幼年”,弄得现在国内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小鬼子在幼儿园里就开办军校了。
当然,那时小鬼子所谓的“士官”跟我们所说的士官也不一样,我们所说的士官是指各级军士长,而小鬼子的士官是指尉一级的低级军官,这种“土包子”的称呼不仅让其它国家难以理解,就连“见过世面”的日本海军也觉得陆军是“土掉渣”了,所以把他们的“士官学校”改称为“将校学校”。那个“陆大”也是一样,它的全称不叫“陆军大学”,而是叫“陆军大学校”,搞的外人一看还以为那是个陆军的技校呢。
“陆幼”毕业后入伍满一年而且是毕业成绩在前20以内、并有部队长推荐的才能报考陆军士官学校。在“陆士”学习三年后再回部队,至少要服役满两年、军衔为少尉和中尉指步、骑兵,炮、工兵要中尉或大尉,年龄又不超过28岁的炮、工兵放宽至30岁才可以报考“陆大”当然也要有部队长的推荐,而且最多限考三次那位被石原称为“愚蠢的上等兵”的东条英机就是考了三次,可“陆大”绝大部分时间每年只有四五十甚至十来个的录取名额,所以能走进“陆大”的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要不“牛”才怪呢。
但这还只是那些参谋“牛”的资本之一,资本之二就是“陆大”是日本陆军的最高学府。本来这个“陆大”最初是为参谋本部培养参谋人员而设置的,但后来日本陆军一直没有设立更高层次的军事院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所以“陆大”当仁不让地就成了日本陆军的“将军摇篮”,仅从“陆大”走出去的大将含元帅就有86位,占日本战败前陆军大将总数的64强,就连日本战后的28名甲级战犯,除去13位海军和公职人员,剩下的15个也全部是出自“陆大”。“陆大”毕业生不仅在日本军中有优先晋升权,而且每期的前六名还可以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军刀组,在13期之前只有前三名可以获此“殊荣”,毕竟那时的每期学生太少了,像第3期只有7人,如果前六名都得到了赐刀,剩下的那一个还不得当成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