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一共有四个小辈。
林知善排行第三,前头有大伯的儿子林知君,比她大三岁;大姑的儿子徐行,比她大一岁;底下还有个小弟 邵鸥,是二姑所生,今年才十五岁。
林知善和大哥林知君一直是住在这里的,但是到了寒暑假,徐行和邵鸥也会回来,可以说,四个孩子一直是一块儿长大的。
当然,徐行有些例外。
他来的时候,林知善他们已经懂事了。
由于大姑觉得把孩子放在处处为敌的老宅子里不安全,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徐行很少出现在林家亲戚面前。
后来,大姑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她又害怕母亲去世后,徐行在林家说不上话,便突然改了以往的做法,在某一年,将徐行送回林家老宅,说是让徐行陪陪他亲外婆。
那是一个暑假,林知善即将要上初二了。
她在自己房间睡了个舒舒服服的懒觉,到了午饭时间才起床,下楼吃饭时,她先是在饭厅门口遇上了大哥。
林知君对弟妹向来温柔亲近,她见了大哥便扑上去,吊在了他的脖子上,像只考拉似的,仰头撒娇:
「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有没有给我带礼物?我昨晚等你那么久,困死了。」
林知君在国际学校读高中,课业繁忙,经常外出参加各类竞赛,以至于兄妹俩很长时间没见过面了。
「凌晨才到家,那时你已经睡了。礼物交给赵阿姨了,你去找她拿吧。」林知君搂住她晃了晃,才放低了声音说,「好了,家里来了客人,别让人久等,进去吃饭吧。」
「啊?」林知善虽然疑惑,这个不年不节的时候怎么会有客人到访,但还是离开了林知君的怀抱,端端正正地站好了,走进饭厅前,还顺手理了一下头发。
这是她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
在亲近的家人面前自然可以放肆一点,但若有外人在场,就一定要有一个大方得体的样子,不能失了礼数。
所以,徐行第一次正式见到林知善,是在饭桌上。
小姑娘从门那边走进来,穿着居家的棉裙,泡泡袖下露出纤细柔白的手臂,头发不长不短,披在肩上,一丝不乱。
她一进门眼神就迅速捕捉到他的存在,但只是轻轻点头微笑,便坐到了小弟邵鸥的旁边,也正好是他的对面。
林知君坐在主位上,向弟妹介绍了徐行:「今年小行也来家里过暑假,善善, 小鸥,不要淘气,知道吗?」
邵鸥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转,不住地打量着徐行,手在桌子底下扯了扯林知善的裙边。
他虽然还小,但也知道眼前这位陌生的二哥在林家身份尴尬。
林知善皮笑肉不笑地反手打开弟弟的拉扯,面上还是和气的笑容:「知道。欢迎回家……」
说到这里,她顿了一下,才不紧不慢地补上一个称谓,「哥哥。」
邵鸥有样学样:「欢迎回家,哥哥。」
哥哥。
听起来似乎比对林知君的称呼还要亲近,可是,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奇怪,称呼越亲近,关系反而越疏离。
这里头的差别在场的人都听得出来。
那时的徐行已经十四岁了,他看似是回到自己的外婆家,可实际上,对他来说,这只是非自愿的寄人篱下。
因此,当他面对一个已经很难融入的圈子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用寡言谨慎竖起一道封闭自我的保护墙。
初来乍到的徐行,还没有学会如何用无可指摘的姿态与人划清界限——这是林家人特有的处事方式。
面对三人的欢迎,他微低着头,没有看任何人,轻声说了一句:「谢谢。」
邵鸥趁着他看不见,冲林知善撇嘴示意,挤眉弄眼,表情生动,还做了个「无聊」的口型。
林知善的回应是往他嘴里塞了个西兰花。
虽然一开始,徐行是以客人的身份来到林家,但孩子之间的相处总是容易许多,暑假快结束时,徐行已经能基本融入林家的生活。
邵鸥年纪最小,又最自来熟,所以是最先跟他混熟的。
林知君比弟妹都大,徐行来家里没两年,他就去了国外读书,一边读书一边为进入家族集团做准备,每次放假都在公司实习,难得回家一趟。
所以,跟徐行的关系就是一般的表兄弟。
而林知善……徐行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和这个妹妹的关系。
多年相处下来,两人看起来已经再熟悉不过,但徐行总觉得,林知善生着一副慈悲的菩萨相,内里其实比林知君还要铁石心肠。
连林知君都能与他坐在一组沙发上,肩膀挨着肩膀地打游戏,跟他开些玩笑。
但林知善不一样。
她就只是那样不远不近地站着,以一种戏谑而冰冷的眼光,打量、旁观他。
别以为她挽着徐行的手臂就是亲昵的表现——在她心里,他永远不是可以进入势力范围内的人选。
徐行为此苦恼过。
他难道真的有这么讨人厌吗?
他也暗地里努力过。
总是不着痕迹地打听她的喜好,再以一种礼节性的方式对她表达自己的友善。
比如:按时按点的生日祝福和精挑细选的礼物。
为她讲解学习上的难题。
送她独特的花种。
然而……这些方法统统不奏效。
次数多了,他甚至觉得自己像个小丑弄臣,使尽浑身解数百般讨好,却仍得不到君王的一个青睐。
在某个如约而至的盛夏来临之际,他告诉自己,再也不做这种自讨苦吃的事。
本来就没有必要,他为什么非要得到她的肯定和回应不可?
可是,徐行没料到,就在他决定放弃继续接近林知善的那个夏天,他和她原本若即若离、不够亲近的兄妹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那一年,他十九岁。